我得了憂鬱症?
『我得了憂鬱症…』常常聽到有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這樣自我調侃。其實,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本是很正常的,也就是因為這樣,一般人往往無法清楚分辨 『憂鬱』與『憂鬱症』的不同,臨床上,有些憂鬱症的患者會出現多樣、非典型的症狀表現,也可能導致醫師忽略或誤判,因而延誤治療時間,不可不慎!
當一個人得了憂鬱症,除了他自己會感到不對勁之外,身邊的家人、朋友同事也會慢慢覺察到異樣,這往往也是求醫的契機。也就是說,每一個人都是把關自己及他所親近的家人、朋友心理健康的第一線『小醫師』。
臨床上,醫師往往要借助病患及家屬的觀察與描述,佐以進一步的專業問診,才能做鑑別診斷。這當中,病患、家屬的觀察描述內容極其重要,如果能掌握到重點,便可協助醫師做明快地診斷治療。講白了,醫師使盡力氣的專業問診,尚不及於病患、家屬的細膩觀察描述來得重要!這就是為什麼『防治憂鬱症』是全民運動,不
只是衛生署長官的事,也不僅是精神科醫師的責任,更不可能是患者自己活該倒楣的宿命!
俗話說:『當局者迷』,剛開始罹病時,憂鬱症患者往往不容易覺察自己受到生病影響的改變,甚或嘗試要去合理化或隱藏自己的症狀;有人會妥協於症狀的影響,與之『相安』卻非『無事』;也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有異樣,卻是無理頭的逛醫師店,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;有些人則開始當起醫生自我治療包括喝酒、嗑藥,卻越弄越糟;也有人因為畏懼精神疾病的標籤而隱諱或逃避。
然而,『旁觀者清』,透過家人朋友從患者的 情緒變化、食慾睡眠、生活習慣、言行舉止、思考邏輯、工作(學業)表現、人際互動等七大方面 做仔細的觀察與記錄,才真正為後續醫師診療提供最、最有效的幫助,包括:
(一)、情緒變化: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、哭喪著臉,笑容明顯變少,甚至變得多愁善感、易哭泣而無法控制;抑或變得脾氣暴躁易怒,與過去相比,有更多的事情會招惹其不快,無法克制地動怒、發脾氣。有一部份人會覺得喪失開心快樂的情緒與能力。
(二)、食慾睡眠:食慾的改變包括:食慾下降或沒有胃口,也可能暴食而不知節制,體重也可能因此而明顯減輕或增加;睡眠的改變包括:睡不著、睡眠片斷或早醒,白天會因為沒睡飽而感到疲倦無力、想睡。
(三)、生活習慣:原有的例行活動減少或停止,缺乏動力去計畫與執行,特別是對休閒娛樂的安排,不再感到有趣或期待。即便是大部分人都會有的休閒—“看電視”也覺得沒有意思。
(四)、言行舉止:話量變少或幾乎沈默;動作反應也變得較之前來得慢及遲鈍或甚至不想動。
(五)、思考邏輯:與平時相比,變得較負面、悲觀,往往只看到事情負面部分,並執著於這樣的負面思考,甚至將之放大。他人不容易透過理性的思辨或同理安慰,勸說其改變或轉移想法;自信心變得比平時低或喪失自信,會有自我矮化或自我挫敗的想法,或感到自己一無是處,對不起所有的人,有強烈『罪惡感』。言語間可能透露著『沒有希望』、『無價值感』、『無力、無助』、『想一覺不醒』、『想放棄』、『想不開』、『想死』等非尋常的人生觀或意念。
(六)、工作(學業)表現:變得比平時消極且沒有效率,常有注意力不集中、恍神的現象;遇到需要更多專注力、組織能力的複雜事務會顯得焦慮不安或乾脆逃避,也可能提及自己無法勝任該工作(無法繼續上學),會想逃避或請假,甚或想放棄工作(拒學、休學)或換工作(轉學)。
(七)、人際互動:變得社交畏縮,甚至自我封閉,會逃避或減少與人互動的機會,或在人際互動中顯得焦慮、不自在;與原本親近的家人朋友也變得疏離陌生,即使有互動也缺乏情感的交流。
憂鬱症的確定診斷,是讓罹病者適時得到治療的關鍵點。在還沒來到醫院、診所找醫師之前,往往生病時間長度早已拖延超過診斷憂鬱症所須的兩週時間。因此,端賴家人朋友、公司老闆同事、學校師長同學有上述的共識,同時具備敏銳的觀察力,多多關心周遭的人,才能幫助更多在情緒上生病的人,讓他們得以早日就醫康復!
請記得!每一個人都是守護您身邊親近與所愛的人情緒的『小醫師』!